北京中科致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集科研、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自创立至今,我们在教育、政府、军工等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知名度,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近2000家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函》号召,《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我司在2020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第二批项目中设立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共育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双赢。
一、建设目标
在教育部指导下,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包括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主要面向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方向,校企合作研发可推广的教学产品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在人力资源、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支持高校在这些专业进行示范课程建设。
师资培训项目结合专创融合开展,围绕培养创新型复合性综合应用人才总目标,支持高校开展创业导师库的认证和建设,通过提高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逻辑等的研究,提高创业导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面向经济管理和大商科领域,支持高校按照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建立人才培养和专业综合改革配套的实践条件和实践基。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基于专创融合包括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创业方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实践,推动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从课程到实践、从教育到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内容
(一)新四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
面向全国高校专业,由企业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根据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人才需求,基于在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领域与高校开展合作,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或基于中科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经营管理平台、语言实训平台等进行课程研发,形成可推广的教学产品、教学方案和专业建设等成果。
(二)专创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支持高校开展专业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产业岗位能力模型,探索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实践课程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才能力动态评估,对接产业人才需求。
(三)师资培训项目
围绕培养创新型复合性综合应用人才总目标,特别针对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创新创业类师资,支持高校开展创业导师库的认证和建设,通过提高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逻辑等的研究,提高创业导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实验室、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围绕培养创新型复合性综合应用人才总目标,支持高校开展工商管理类、经济管理类、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实践专业方向的实践条件建设方案设计和项目建设,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深入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研究,探索新型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及效果。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展开申报工作,项目宗旨为:围绕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由中科致远为高校提供技术支持、云平台、综合实训等资源,支持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创客空间、项目孵化转化平台等,推动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驱动创新。
双创教改项目围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实践,推动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配合高校创新创业专项师资培养,扩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健全与专业融合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探索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申报条件
(一)新四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
(1)项目申报单位具备良好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应用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
(2)项目申报人要求为高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鼓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申报,从事专业教学或专业工作1年以上,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组织和指导研究项目实施的能力和经验;
(3)项目申报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推荐,每个单位推荐数量不超过1项,不受理个人申报;
(4)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不具备实践环境建设条件和无前期研究基础者。
(二)专创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1)申报单位须具备良好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2)项目申报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推荐,每个单位推荐数量不超过1项,不受理个人申报;
(3)项目负责人须为高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商科相关研究/教学工作3年以上,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组织和指导研究项目实施的能力和经验,同一项目负责人仅限报1项;项目从立项到成果提交为期一年;
(4)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不具备实践环境建设条件和无前期研究基础者。
(三)师资培训项目
(1)项目申报单位须具备良好的综合应用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
(2)项目申报人要求为高校相关负责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专业教学或专业工作5年以上,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组织和指导研究项目实施的能力和经验;
(3)项目申报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推荐,每个单位推荐数量不超过1项,不受理个人申报;
(4)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不具备实践环境建设条件和无前期研究基础者。
(四)实验室、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1)项目申报单位须具备良好的综合应用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
(2)项目申报人要求为高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鼓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申报,从事专业教学或专业工作1年以上,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组织和指导研究项目实施的能力和经验;
(3)项目申报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推荐,每个单位推荐数量不超过1项,不受理个人申报;
(4)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不具备实践环境建设条件和无前期研究基础者。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1)申报单位须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
(2)项目申报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推荐,每个单位推荐数量不超过1项,不受理个人申报;
(3)项目负责人为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各院系专创融合负责人或专业教师,须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创新创业相关研究/教学工作5年以上,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组织和指导研究项目实施的能力和经验,同一项目负责人仅限报1项;项目从立项到成果提交为期一年;
(4)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不具备实践环境建设条件和无前期研究基础者。
四、项目要求
(一)新四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
申报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进行申报,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基于在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立项本类项目必须在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以下任务:
(1)基于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要求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和资源包,包括课程优化建议、授课大纲、授课内容、授课录像、授课评价等;
(2)书面承诺和表明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可对其他高校可开放和共享。
(二)专创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申报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进行申报,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营管理、电子采购、区块链技术、重大应用关键软件、芯片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方向,并完成如下任务:
(1)基于研究类项目要求形成描述性文档,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对象、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可预测的效果等;
(2)基于课程优化类项目要求形成课程包,包括课程优化建议、授课大纲、授课内容、授课录像、授课评价等;
(3)书面承诺和表明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可对其他高校可开放和共享。
(三)师资培训项目
申报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进行申报,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基于专创融合、创新创业导师的培训及创业导师库体系,立项本类项目必须在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以下任务:
(1)组织举办区域内的对应课程师资研修活动,参训教师不少于20人;
(2)提交师资能力提升研修成果:包括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创新和教学逻辑设计创新;
(3)书面承诺和表明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可对其他高校可开放和共享。
(四)实验室、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申报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进行申报,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商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心、综合管理类实践教学中心、人力资源类实践教学中心、电子采购类实践教学中心、市场营销类实践教学中心和大数据实习基地、区块链技术中心、重大应用关键软件实践基地、芯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精准医学研究、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领域等建设。
实验室、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成果及结题要求:
(1)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方案:包括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效果、建设内容、环境设计、建设计划、师资队伍、运营制度等;环境设计需要用以描述实践教学环境的图像以及视频材料;
(2)项目周期内,至少完成一项实验室、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3)书面承诺和表明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可对免费开放和共享。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拟立以下几个方向和课题方向,申报人可以参考这些课程进行申报:
(1)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建设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双创教学及课程体系(通识/赋能/提能)研究、教务、教学、教研管理平台建设、与专业融合的双创教育及实践、双创教学师资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建设等;
(2)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兴趣引导、创意激发、众创空间的实践与研究、专业创新、应用研究、科研转化、产研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双创训练营、第二课堂、双创大赛等活动的参与实践、项目孵化、联合创业等成果转化实践与研究、示范性双创学院的建设与研究;
(3)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论坛、路演、活动周等双创氛围营造、成果展示及成功案例宣传;
(4)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孵化器创业园产业基地-双创运营生态建设与研究、政府高校企业投资联盟-双创社会生态建设与研究、校企结合产教协同-双创科研联盟建设与研究、众创众扶众筹-双创资本联盟建设与研究、评价体系与制度建立-双创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与研究和基于创新创业生态云基地的建设。
(4)书面承诺和表明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可对其他高校可开放和共享。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的成果及结题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课程大纲、授课教案(章节均提供PPT课件)、课程习题;
(2)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与实践(包括实验描述、实验步骤、社会实践安排与计划);
(3)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实践设备和实践平台的建设方案;
(4)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平台、实训课程、教学案例的实践指导方案;
(5)创新创业联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孵化空间等场所的建设实践方案;
(6)创新创业生态各体系建设实践方案;
(7)创新创业云生态基地建设方案。
项目成果需要有丰富的支持材料,如文档、数据、图表、视频等形式,最终形成项目总结报告或具体建设方案(文档形式图文并茂不少于100页,提交装订版3份(一份正本,二份副本);或PPT形式不少于50页)。
五、支持办法
中科致远公司将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获得资助的项目将第一时间在中科致远官方平台予以公布,项目负责人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书。项目立项评审采取两级评审机制,包括中科致远内部评审和组织外部专家评审。
(一)新四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
中科致远公司为每个课题方向项目提供5万元资金支持,提供价值10万的中科大数据云、人工智能平台、经营管理平台、语言实训平台等云资源使用,拟支持10个项目,每个项目自立项公布之日起,执行周期24个月。
(二)专创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中科致远公司为每个课题方向项目提供5万元资金支持,提供价值10万的商科实训云、跨专业实训云、企业综合管理云平台资源使用,拟支持15个项目,每个项目自立项公布之日起,执行周期24个月。
(三)师资培训项目
中科致远公司为每个课题方向项目提供2万元资金支持,提供价值10万的中科师资培训云、商科实训云、跨专业实训云等培训资源使用,拟支持5个项目,每个项目自立项公布之日起,执行周期24个月。
(四)实验室、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中科致远公司为每个基地建设项目的课题方向提供5万元资金支持,根据申报项目建设内容提供价值20万的软件、硬件平台支持,拟支持15个项目,每个项目自立项公布之日起,执行周期24个月。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中科致远公司为每个课题方向项目提供5万元资金支持,提供价值50万的中科创新创业综合实训云平台、创业大数据云、孵化器管理云、创新创业社群等云资源使用,拟支持35个项目,每个项目自立项公布之日起,执行周期24个月。
六、申请办法
1.申报者应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http://cxhz.hep.com.cn)注册教师用户,填写申报相关信息,并下载《2020年第二批中科致远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书》进行填写。
2.项目申报人须在须在平台项目申报截止时间前将加盖院系公章的申请书形成PDF格式电子文档上传至平台,同时发送word及盖章PDF版至申报邮箱:xtyr@sigfar.com。
文档命名格式:项目大类-项目名称-学校名称-负责人-手机号码
若有任何疑问,请致电:010-62966635/6
3.中科致远公司将于项目申报结束后,组织专家进行申报项目评审,并公布入选项目名单。
4.中科致远公司将与项目主负责人所在学校签署立项项目协议书。项目负责人通过项目平台提交结题报告,我公司将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5.项目咨询电话:010-62966635/6 邮箱:xtyr@sigfar.com
联系人: 闫循华 13910686607
北京中科致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653号 京ICP备19047141号-1